2022年,想转行互联网行业还能吃香了吗?

  • 时间:
  • 浏览:0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2022 年,想转行互联网行业还能吃香了吗?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文章目录列表:

2022 年,想转行互联网行业还能吃香了吗?

2.携程3月起员工每周1~2天可自选办公地

2022年,互联网行业,还值得我们加入吗?

我有传统行业的朋友咨询过我这个问题:「现在转行互联网是不是太晚了?」

也有实习生和我说:「我的导师说互联网不行了,要被打压了。还是去做老师比较好。」

今天就谈一下这个话题,2022年互联网行业还值得加入吗?

1 互联网还有钱途

回到那个实习生小伙伴的问题:他希望加入互联网,但是他的导师认为互联网要没落了,建议他做中小学教师。

我笑了。这位导师既不了解互联网行业,也不了解人民教师的岗位。

如今,在上海,中小学教师如今也很卷啊。

我认识上海部分名校的老师,居然效仿互联网行业,搞起了776,早上7点就要到校的老师,晚上7-8点才能下班,而且周六必须去学校集体备课……

薪资和互联网也是天壤之别。这才是真正没天理的事情:又卷又穷。

互联网行业内卷,这的确不假。但是互联网行业,在今天依然是最有钱途的行业。

无论我们说哪个行业有前途,说到底,是需要有钱作为背书的。

比如大家看好新能源汽车行业,那我们的确看到了海量投资进入了新能源汽车行业,除了 公司特斯拉,小鹏汽车、蔚来之外,如今传统企业都在转型电动车,就连手机厂商小米都开始造车了。

大量资金进入这个行业,这个行业从业者收入水涨船高,这才是有前途的行业。

就现状来看,互联网行业,依然是最赚钱的行业。

在美世最近一次调研里,2022年 一个被预测年度涨薪在7%以上的行业,就是互联网行业。

不仅如此,很多互联网公司依然保持着一年两次调薪,甚至多次调薪的机制,来激励团队。

如果你说现在加入互联网行业,相当于49年进入国军。那我的问题来了,职场上的「解放军」在哪里?

教师行业是解放军吗?看起来高薪的教师都在深圳,我一个小伙伴刚去那里做老师,据说年薪40万,而深圳招聘老师的标准已经卷到博士了。卷但是高薪,这就挺合理的。

公务员是解放军吗?我之前看过一些线下的实业公司,那真的是只有更惨。

对于互联网人来说,我们需要知道我们依然是在最赚钱最有前途,最愿意为人才付薪的行业。

再说生存环境,如果你进入的是一家企业文化还算靠谱的大厂,如果你跟的上司是个正常人,你有足够的工作能力,在互联网依然是能够凭本事涨薪,凭本事升职的。

这其实并不容易。在一些资源垄断的行业,手握资源的人才有机会。比如金融行业,依然是论资排辈的。

去年年初有一个大学生进入某银行后,聚餐谢绝了领导的敬酒,结果被一帮同事追着打。这就是金融行业的现状(至少是部分现状),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你要赚钱,就得跪着。

举个例子,你一个普通业务员,需要揽储1个亿,客户凭什么要把钱存在你的银行?是因为你的银行有啥其他银行没有的竞争优势吗?

再说一个最近的新闻,也是看得我哭笑不得。证券公司一个员工,研究生学历,为了争取完成业绩,帮客户考研 ,被抓起来了。

明规则玩不转的地方,潜规则就开始盛行。互联网行业,至少在行业里的绝大部分岗位上,还是靠实力说话的。

站着把钱挣了,是每个打工人的心愿。

而在互联网大厂,你会发现,就算是实习生,你都可以直接给公司创始人和CEO发微信,甚至狂甩18个感叹号要他们响应你的号召,还可以把和他们的聊天截图发到大群里拉一波流量,也没人会对你咋样。

2 透过裁员看本质

唱衰互联网,我是可以理解的。互联网行业这半年来,裁员的声音一直没有断过:从年中的 教育雪崩,到之后的社区团购裁员潮,再到游戏行业裁员,然后年终爆发,字节、快手、百度、爱奇艺,以及滴滴都在裁员。

如果你是一个互联网局外人,如果你是一个学生,我能够理解你的体会,到处都是风声鹤唳,连大厂都活不好了,为什么我要进入互联网行业呢?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都在裁员,这些公司的裁员逻辑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分享几种常见的裁员类型:

传统艺德式

未雨绸缪式

纠错式

壮士断腕式

1)年底传统艺德

从2018年开始,互联网的年底「优化」,基本是标配。逻辑很简单,如今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学习了之前阿里的271玩法——20%的高绩效员工,70%的普通员工,以及10%的淘汰员工。

一年到头了,你的工作没有起色。趁着年终盘点的机会(互联网公司的中高层盘点一般从9-10月就开始了),送走一波。大厂规模大,如今即使是优化5%,也是给社会输送了一大波人才,员工肯定有反应,而媒体会放大这种反馈。

这种裁员的受害者是谁呢?

受害者:低绩效员工受害者

往往是低绩效员工,企业 步是通过打低绩效把人往外推,打低绩效没有奖金,还可以用PIP(全称是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制定专门的绩效改进方案,这些对员工来说都是很难熬的,很容易打退堂鼓。如果员工坚持不走,企业就给掏钱补偿送走。

2)未雨绸缪型

顾名思义,公司不看好未来成长空间,做成本控制。未来市场发展不好,企业预知日子不好过,需要控制成本,重新审视团队,不要太臃肿。

字节下半年在商业化团队搞的去肥增瘦,就是典型。

2021年年景不好,很多大企业,也就是广告的金主爸爸们都遇到了问题,比如房地产行业、 教育、游戏行业,都在收缩广告投入。

字节预感收入不太行了,搞一波裁员,控制成本。

这种裁员往往是核心部门不触碰,边缘部门分摊一些名额,或者停止招聘。

受害者:职场新人/试用期员工

这种情况,是外企常规操作。

我在之前写过《外企衰落11周年祭》就讲过:08年的时候,金融海啸来袭,Randstad也裁员,当时总经理做了应急方案,每个部门都要裁掉至少一个人。这个时候最倒霉的往往刚入职的员工和职场新人,大家知道公司HC控制,未来短期不会招人了,所以手里要留最有经验的人。而刚刚入职的人因为还在试用期,没有裁员成本,往往也会中招。

3)「纠错式」裁员

原因:战略调整,放弃部分非主营业务/项目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互联网行业,公司年头推进了好几个新项目,每个项目可能少的几十人,多的上百人。到了年底一看,完犊子,项目都没做出来,管理层坐下来一合计:不行,这些项目太烧钱了。放弃。

受害者:创新团队的员工

典型案例就是字节跳动的大力教育和滴滴的橙心优选,2020年还拼命加码招人,滴滴喊着发力社区团购,字节更是喊出要招3万人做教育。今年年中风向一变,掉头开始裁员。

尤其是遭遇到政策风向标时,立即切割。百度年底的裁员也是如此,主要裁掉的是游戏业务的团队。

说白了,百度游戏本来就不盈利,加上政策管控更加严格,百度的放弃也是很正常的。当然这种裁员,对公司整体影响不大,放弃了大力教育,抖音照样活得滋润。就相当于切掉了个阑尾或者扁桃体,人体其他功能照旧。

但对于这个部门的职场新人来说,往往是深坑,以为自己加入了大厂,前途光明,但没到半年就被裁员,试用期都没过,拿到赔偿也难在年底找工作,拿不到赔偿也很难 。

所以,我经常和应届生说,要去字节可以的,去抖音,去今日头条,去飞书都行,别去大力教育。创新业务一旦下马,就是整个团队都干掉。

4)「壮士断腕」式裁员

原因:公司活不下去了,必须大规模裁员自救。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一定是出现了严重问题。

不到万不得已,大部分公司不会对自己这么狠。都说是资本无情,裁员的时候,老上司干掉老下属,也很难看的,大家这么多年风风雨雨过来,互联网也算是江湖,如果有的选,大部分公司不会选择这种玩法。

受害者:所有人

这个时候受害者就是所有人了,无论你是什么岗位,都可能挨刀。

纵观这几个月的裁员,能到这个级别的裁员,主要是爱奇艺和蘑菇街。

爱奇艺的裁员,我问了一些熟人,听得心惊肉跳,比如:

有总监级别的人离职,而且不少;

有司龄很长,高薪员工离职;

裁员涉及所有部门,就算是核心团队,盈利部门,也要裁员。

爱奇艺所在的是视 赛道,一个非常烧钱的赛道,而经过多年的战争,依然没有打出一个赢家来,剩下的对手里,腾讯视 背靠鹅厂,优酷背靠阿里,都有金主爸爸,而爱奇艺早已脱离百度,孤军奋战许久。

原先爱奇艺想学的是Netflix,可惜没学成,既没有持续生产 内容的实力,也没有打败竞争对手的办法,这些年长视 的市场还被短视 (抖音快手)和中视 (B站)抢走很多。故事讲不下去了,日子自然就难过了。

但这种裁员规模的大厂,还是少数。

3 观点 s 口嗨

想象一下过年的场景。你回到老家,参与家庭聚会,碰到你的七大舅八大姑,他们问你在做什么?你弱弱的回复一句,在一家互联网内容社区,做针对创作者分层的产品经理。

对于大舅和大姑们,他们既不知道什么叫内容社区,什么叫产品经理,什么叫创作者分层。他们只听说到了互联网,于是一个大舅犹豫了一下,分享了他在「互联网」这个话题下 的信息:「我看到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裁员,你们公司裁员吗?」「互联网行业现在真的不行了,你不如回来考个公务员,离你爸妈也近点。」这种态度的展示,我不认识是观点,而是口嗨。

真正的观点,应该是Insight(洞察),有数据、有案例,以及合理的逻辑。大舅大姨们是没法展开讨论这个话题的。

不信你可以追问几句:哪些细分行业在裁员?这些公司在业务上遇到了具体什么样的困难?它们裁员的规模多大?主要裁的是哪些团队?什么类型的员工?裁员的同时是否在招人?招的又是什么类型的员工?

很快,他们就不爱找你聊天。

确实,从2021年来看,无论是无力继续砸钱的长视 ;还是收到监管打击的K12 教育、游戏行业、互联网金融行业,以及被反垄断吊打的头部大厂们,都遇到了问题。

但互联网大厂依然是收入最高的地方,依然是最愿意为人才投入的地方,依然是最有资源改变 的地方。

写在最后是的,互联网肯定过了黄金年代,像2012-16年之间的高速增长,不会有了。

Easy Money没有了。不少赚到钱的互联网从业者其实是赶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红利,如今这个红利已经消耗殆尽。

事实上从2017-18年,互联网进入流量下半场开始,已经没有容易赚的钱的。美团搞百万骑手做的外卖业务,相比微信做社交媒体,就难多了。

不仅如此,对于互联网来说,2021年新增了一个挑战:监管。 教育死于政策转向,而游戏也受到监管的压力,甚至很多大厂在监管之下放弃了大小周的工作制(当然这事监管得太棒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行业不值得加入。对于职场人来说,我再重复一下我的观点: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他们都会向我们传递观点和信息。他们传递观点的目的可能是展现自己的价值,可能是要赚你的钱,也可能是出于关心你,也可能是单纯想找点共同话题。但我们要做的不是盲信他的观点,而是进一步了解:他的背景是怎样的?是否有足够知识和经验储备?他的论据是什么?是数据还是案例?他的逻辑是什么?合理吗?足够支撑他的观点吗?

以上是我的经验、我的思考,我的论据以及我的逻辑。

供参考,欢迎讨论。

携程3月起员工每周1~2天可自选办公地

虽然我呆的公司不多,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一些常见的特别公司福利:

1. 弹性工作时间: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工作安排来调整上班时间,例如远程办公、灵活的上下班时间等。

2. 健康保险:公司提供全面的健康保险计划,包括医疗、牙科、视力等方面的保障。

3. 健身俱乐部会员资格:公司为员工提供健身房会员资格,鼓励他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4. 学习和发展机会:公司提供培训课程、研讨会和专业认证等机会,帮助员工提升技能和职业发展。

5. 假期和休假政策:公司提供额外的带薪假期、病假和产假等,以满足员工的个人需求。

6. 免费午餐或餐饮补贴:公司提供免费的午餐或者给予员工餐饮补贴,以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7. 子女教育支持:公司提供子女教育补贴或幼儿园津贴,帮助员工解决子女教育问题。

8. 社交活动和团队建设:公司组织各种社交活动和团队建设活动,增强员工之间的互动和凝聚力。

携程3月起员工每周1~2天可自选办公地

 携程3月起员工每周1~2天可自选办公地,2月14日, 旅游公司携程宣布推行混合办公制度:从3月1日开始,允许员工每周三、周五在家线上办公。携程3月起员工每周1~2天可自选办公地。

 携程3月起员工每周1~2天可自选办公地1

 2月14日消息,携程宣布将在全公司推行混合办公制度。3月1日开始,每周三、周五,公司各事业部、职能部门可根据实际管理需求,实行或逐步推行1-2天的混合办公,即每周有1-2天,符合条件的员工可自行选择办公地点。目前,携程已经同步发布了与之匹配的员工申请和管理流程、设备支持等政策。

 据携程介绍,此轮推广基于从2021年8月开始的超过1600人参加的混合办公实验,结果显示,经过近半年的实验,员工参与意愿上升至近六成,在绩效无明显影响的情况下,离职率下降约三分之一。

 据了解,疫情后,亚马逊、谷歌、微软、苹果等企业开始把远程办公常态化、制度化,每周只要求员工来公司1-2-3天。

 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表示:混合办公制度的推广是企业、员工和社会的多赢。不仅在不影响效率的情况下提升员工的满意度,还有利于减少交通堵塞、环境保护;缓解高房价和地区间差异;另外有利于家庭和谐、女性职业发展和提高生育率。希望混合办公制度未来在更多主流中国企业被推广,这将对中国的社会和经济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携程2021混合办公试验的整体数据显示,参与员工对混合办公制度的态度,在试验后持续向好:不支持的由1%下降为0.1%,中立降低5.3%,而强烈支持的占比提升6.3%至近60%。

 在支持混合办公的员工调研中,携程总结出投票最高的3个理由:减少了通勤时间,时间利用更 (93.6%);便于平衡工作和生活(78.4%);幸福度高,工作上更有创造力(75.1%)。

 梁建章认为,混合办公制度的推广有助于减少交通堵塞,保护环境,又能缓解大城市高房价和地区间差异:“如果一个城市平均每天有20%的人员采用远程办公,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通勤日的交通拥堵,车子少了增加了通勤效率,也会使得人们更愿意住在市郊。长此以往,近郊和市中心的房价总价可能越来越接近,近郊副中心更加繁荣。”

 虽然“混合办公制度”对于企业、员工、社会是多赢的结果,但企业也必须面对新的制度实施中所面临的问题。携程实验调研中,也有部分员工和主管表达了对这个模式的担忧,其中,“担心影响同事关系”占近50%。而作为主管,还会有“担心难以管理”等问题。携程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公司将重点探索的是对员工赋能,提升远程办公效率和对主管赋能,助力主管加强管理能力。

 “混合办公正在变成一种全球性的趋势。期待更多企业拥抱变化,开始效仿和推广,这将对中国社会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梁建章说。

 携程3月起员工每周1~2天可自选办公地2

 互联网大厂又来给员工送福利了。继去年底阿里实行“带薪育儿假”之后,2月14日, 旅游公司携程宣布推行混合办公制度:从3月1日开始,允许员工每周三、周五在家线上办公。该政策适用于集团内全体员工(约3万人)。

 记者观察发现,随着2021年互联网行业“反内卷”的风潮渐起,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正视“提升员工幸福感”问题,有网友戏称:互联网大厂们在“反内卷”上“卷”起来了。

  每周1-2天可自选办公地

 据了解,携程是国内 率先实际推行混合办公制度的公司。根据规定,每周有1-2天,符合条件的携程员工可自行选择办公地点,既可以是家里,也可以是咖啡厅或者度假酒店等。携程同步发布了与之匹配的员工申请和管理流程、设备支持等政策。

 对此,不少网友表示支持并羡慕。有人认为:“携程这次开了个好头,相信远程办公短期内将成为更多公司的选配,长期更是标配。”“非常希望远程办公可以在中国内陆普及,特别是一些客服、审核之类的工作岗位完全可以在家办公。”

 也人有指出远程办公存在弊端:“在有娃的家庭里,孩子会是不是蹦出来捣乱。”“职场social减少,一呼百应、共同奋斗的工作情谊可能一去不返....”

 还有人担心:“因为没有打卡约束,加班变得更常态更肆无忌惮,会不会直接24h stand by?”

  混合办公模式可否常态化?

 虽然实现远程办公的技术条件相对成熟,但实际上,这种形式还远远没有成为中国主流的日常办公模式。即使是在疫情中,有很多企业为满足复工需求,曾采用过远程办公,但也只是暂时的,难以常态化。原因何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刘林平曾分析指出:首先,技术手段目前无法完全保障组织的信息安全;其次,是信任问题,最常见的担忧是远程视 不如面对面的交流 。最后是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模糊性问题。工作和家庭的关系是复杂的,远程办公可能会进一步模糊工作与家庭领域的界限。远程办公带来的时空弹性化可能会使得工作侵入生活空间、生活阻碍工作的现象发生。

 携程2021年混合办公实验数据/携程供图

 对于远程办公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携程集团从2021年8月启动了“2021混合办公试验”,共有超过1600人参加。结果显示,经过近半年的实验,员工参与意愿上升至近六成,在绩效无明显影响的情况下,离职率下降约三分之一。

 “我们没有发现对个人的.表现或者事业部整体目标的达成有大的影响。”谭东(化名)是携程机票事业群的一名负责人,他发现,混合办公制度还对员工的满意度和幸福程度很有帮助,便于保留住 的员工,改善流失问题。“主管要更加开放包容一点。对混合办公这种模式不要有一种先天性的担心,其实没那么可怕。”

 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近日发表文章表示: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家办公的福利相当于给员工涨了8%的工资。他认为:“混合办公制度的推广是企业、员工和社会的多赢。不仅在不影响效率的情况下提升员工的满意度,还有利于减少交通堵塞、环境保护;缓解高房价和地区间差异;另外有利于家庭和谐、女性职业发展和提高生育率。”他还表示,希望混合办公制度未来在更多主流中国企业被推广,“这将对中国的社会和经济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互联网行业“反内卷”风潮加剧?

 一直以来,有“高薪资、大 ”优势的互联网大厂是年轻人择业的最佳选择。然而,近一年时间里, 繁有互联网公司被爆出“裁员、降薪”,甚至“过度加班导致猝死”等新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抵制过度加班,因为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还威胁员工的身体健康。企业也开始意识到:仅 高薪不能留住人才,全面的福利政策才能打动人心。多家互联网公司纷纷加强从业者劳动权益保护,为员工“减负”谋福利。

 2021年12月,阿里公布多项针对员工关怀的“暖心计划”,除率先响应 号召延长产假、新增育儿假外,还推出了7天全薪陪伴假、20天全薪长期服务假,同时新增交通补贴倡导绿色错峰出行,提高员工集体出游(Outing)费用标准。

 2021年11月5日,腾讯正式推出“员工退休养老方案”。员工在腾讯法定退休时,可同时享有定制纪念品、长期服务感谢金、退休荣誉金三项福利。其中,长期服务感谢金为6个月固定工资;而退休荣誉金共有“服务年限金”和“50%的未解禁股票期权”两个方案,员工可自由选择其一。同年11月9日,腾讯员工退休福利再度加码,全面升级员工“职业里程碑”关怀方案。

 2021年7月13日,京东集团宣布自2021年7月1日开始到2023年7月1日,用两年时间,将员工平均年薪由14薪逐步涨至16薪,在2021年7月1日之前的基础上直接涨薪两个月。

 2021年7月2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于当天向3904名员工授予了共计7023万股奖励股份。截止当天,小米集团的股价是26.2港元每股,计算一下,这将近4000名员工,平均每人拿到39.29万元人民币。

 2021年7月9日,字节跳动宣布:“将于2021年8月1日起取消隔周周日工作的安排。”

 2021年6月24日,快手公司宣布将从7月1日起取消大小周,员工按需加班,公司按照相关规定向员工支付加班工资。

 不难看出,随着“打工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互联网行业曾经盛行的“996、007”正逐渐远去,未来混合办公模式将会成为主流吗?

 携程3月起员工每周1~2天可自选办公地3

 在“007、996”办公方式引起关注,各大厂相继取消加班、实行双休后,携程宣布将施行混合办公制度。

 2月14日,携程宣布自3月1日开始,每周三、周五,公司各事业部、职能部门可根据实际管理需求,实行或逐步推行1-2天的混合办公,即每周有1-2天,符合条件的员工可自行选择办公地点,既可以是家里,也可以是咖啡厅或者度假酒店等。携程同步发布了与之匹配的员工申请和管理流程、设备支持等政策。

 混合办公制度此前多在美国互联网公司施行,后续在国内的外企也开始尝试这一办公模式。

 此前,Facebook曾宣布在2021年6月前在家办公,之后如果疫情结束,公司将继续考虑远程办公。但是对于离开硅谷去到其他生活成本更低地区的员工,公司会考虑降低薪水。同时,扎克伯格也曾公开表示在未来10年,将有超过一半的Facebook员工完全远程办公。

 同样做的还有微软,2021年11月30日,微软中国就以混合式办公为主题举办了媒体沟通会。在微软看来,在疫情突发时,人们被迫转战线上办公;疫情逐步受控后,人们重回办公室的同时,一些线上及远程协作办公的渗透仍在继续,因此,融合了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办公将成为新趋势。

 对此,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对新消费日报记者表示,混合办公制度的推广是企业、员工和社会的多赢。还有利于减少交通堵塞、环境保护;缓解高房价和地区间差异;另外有利于家庭和谐、女性职业发展和提高生育率。希望混合办公制度未来在更多主流中国企业被推广,这将对中国的社会和经济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携程2021年的混合办公试验数据显示,对绩效无明显影响,6成员工强烈支持,离职率下降三分之一 。

 而一直专注于研究人口问题的梁建章此举还有另一层深意:缓解高房价压力,进而提高生育率等。根据携程提供的数据显示,在近六成支持混合办公的员工调研中,携程总结出投票最高的3个理由:减少了通勤时间,时间利用更 (93.6%);便于平衡工作和生活(78.4%);幸福度高,工作上更有创造力(75.1%)。

 梁建章认为,混合办公制度的推广有助于减少交通堵塞,保护环境,又能缓解大城市高房价和地区间差异。

 但这一办公模式的可持续性仍 证。“混合办公模式可能会模糊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家本就是休息生活的地方,一个与工作平行的空间。强行将二者结合到一起,工作生活两误。”一位不愿具名的外企员工对记者表示。

 “混合办公在全球范围都是一个新鲜事物,后续还需要更多技术保障来解决工作效率等问题”,上述员工认为。

 “我们将通过设备保障、技术保障和管理保障帮助员工和主管适应和逐步获取到这一制度的优势,避免 影响。”携程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接下来公司将重点探索的是对员工赋能,提升远程办公效率和对主管赋能,助力主管加强管理能力。

好了,今天关于“2022 年,想转行互联网行业还能吃香了吗?”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2022 年,想转行互联网行业还能吃香了吗?”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